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地质工程、矿山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地质项目的设计、实施、开发、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预期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具备合格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可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或技术负责。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能够达到以下能力: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积极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2.具备地质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能够独立发现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论证、设计、组织实施地质工程项目,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
3.具备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能在设计、生产、研发和多学科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骨干或技术负责人角色,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及领导力。
4.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升自我能力和适应学科和行业发展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工作单位发展中起到骨干作用。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应用地质工程的基本原理,针对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4. 研究:能够基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机理分析、数据处理等研究探索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勘察手段、原位测试、数值模拟方法等现代工程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其适用性与局限性,能够对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模拟和预测;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地质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地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地质工程相关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并自觉履行其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多学科协同及团队中胜任团队成员及负责人职责,独立、合作或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相关地质工程工作;
10. 沟通: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就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回应质疑,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应用于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勘察、设计与管理;
12. 终身学习:面向地质工程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和工程建设不断变化的需求,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具备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
每条毕业要求细分为以下指标点: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工程知识 |
1.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用于恰当表述复杂工程地质问题。 |
1.2掌握力学与工程学基础知识,能够针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建立适宜的数学模型并能进行求解。 |
1.3掌握地质学、力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识别、模型判定推演和评价分析。 |
1.4能够将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学等工程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
2.问题分析 |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2.2基于地质学、土力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将复杂地质工程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推理和求解。 |
2.3结合文献研究,利用工程原理和工程方法,能够识别并提出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多种方案。 |
2.4借助文献研究,运用工程原理和方法,分析方案优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 |
3.设计解决方案 |
3.1根据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特点,能够明确设计目标,并进行原理分析。 |
3.2遵循行业规范,设计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
3.3针对复杂工程地质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建模、计算和优选,并体现创新意识。 |
3.4考虑社会、安全、健康、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前提下,能够用图纸、报告或实物的形式呈现设计成果。 |
4.研究 |
4.1能够基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原理,通过文献检索或相关方法,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
4.2能够基于地质工程专业理论,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 |
4.3针对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法进行正确的采集、整理、研究数据。 |
4.4能够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5.使用现代工具 |
5.1了解钻探、物探、原位测试、数值模拟方法等现代工程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其适用性与局限性。 |
5.2利用文献检索等信息资源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钻探、物探、原位测试、数值模拟方法等现代工程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5.3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全周期中的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够选择、使用现代专业工具,将其应用于工程模拟和预测,能够理解并分析其局限性。 |
6.工程与社会 |
6.1了解国家和地质工程行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知识,能够基于地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
6.2能够客观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7.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认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科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7.2了解采矿活动、工民建等工程实践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够评价地质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
8.职业规范 |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情怀。 |
8.2具备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地质专业人员的职业性质,掌握地质工程领域的规范和法规,能遵守地质、岩土、矿山等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
8.3理解地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重要性,能够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
9.个人和团队 |
9.1具备与岩土、采矿、计算机等多学科成员的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中合作共事。 |
9.2能正确认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能够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和相应职责,能独立或合作开展工程地质工作。 |
9.3具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胜任团队负责人的角色和职责,具备指挥团队开展工作的能力。 |
10.沟通 |
10.1能够运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口头、文稿、图表等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针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回应质疑,掌握报告和设计文稿的撰写方法和陈述发言技巧,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10.2掌握一门外语和地质专业词汇,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使用工具和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地质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10.3能够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专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
11.项目管理 |
11.1掌握地质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11.2掌握地质工程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地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问题。 |
11.3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在多学科的背景下能够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 |
12.终身学习 |
12.1认识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
12.2面临地质工程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跨学科的挑战,了解地质工程领域国内外发展前沿,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和适应发展。 |
三、专业方向和业务范围
专业方向:水文工程环境地质。
业务范围:可在国土资源、煤炭、环保、石油、地矿、冶金、交通、建工、水电、铁道等方面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工程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领域的工作。
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岩土钻掘工程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学概论、环境工程物探、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水工环模拟技术、环境地质学、环境质量和风险评价等。
五、教学时数
理论教学环节的总学时数2310,课内学时数2238。
六、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最低毕业总学分187.5,其中实践教学环节42学分,创新创业教学环节7学分。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教学院长:李晶 教授 专业负责人:董东林 教授